北京十大古道(Top Ten Ancient Road in Beijin),是西山大道(王平古道北道)、玉河古道(王平古道中道:龍泉鎮(zhèn)圈門過街樓~峰口庵關城)、龐潭古道(王平古道南道,石景山區(qū)龐村渡口過永定河到潭柘寺)、蘆潭古道(京西古道之古香道,永定鎮(zhèn)石佛村~戒臺寺)、天華洞香道、倉米古道、將軍關古棧道、永定河古道、張坊古戰(zhàn)道、妙峰古道的合稱。
2002年9月,北京十大古道入選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(guī)劃項目名列。
2015年8月,北京十大古道入選國家級旅游景區(qū)。
北京十大古道位置分布不均,主要分布于北京市西部和北部門頭溝區(qū)、延慶區(qū)和石景山區(qū)的山區(qū)中。
西山大道(王平古道北道)
地理位置
王平古道,位于北京西部郊區(qū),是京西古道中現存的景點以及遺跡最集中的一條。北京西部的山區(qū),人文歷史悠久,地理位置特殊,物產資源豐富。王平古道由西山大道、玉河古道及永定河岸古道河一些分支古道構成。
景點特色
京西之山,統(tǒng)稱西山。群山之中,遍藏烏金。元明以來,京城百萬人家,皆以石炭為薪。加之這里出產石材,琉璃的燒制更是聞名京城,于是,拉煤運貨的駝馬成群結隊,日復一日、年復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來來回回,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區(qū),再遠至內蒙、山西的商旅道路。
阜成門是北京內城的西門,過去俗稱煤門,運煤的車馬均從此門進城。過去城門洞上還鑲嵌著一塊刻有梅花的漢白玉石,利用諧音作為標記。明清以后,京城用煤量越來越大,僅靠阜成門進煤,已難供所需,所以在康熙年間,作為“水門”的西直門也開始大量進煤了。出了阜成門一直向西,就到了模式口。模式口以前叫磨石口,因為出產上好的磨刀石而得名。1922年,磨石口村成為老北平市郊第一個通電的村莊,于是第二年改村名為模式口。模式口一帶還是飼養(yǎng)駱駝最多的地方。老舍筆下的祥子正是因為被當兵的抓差到了磨石口,然后偷了三匹駱駝逃命才得了駱駝祥子的綽號。出模式口,古道西行,從三家店跨永定河后而至琉璃渠。
三家店成村于遼代以前,因始有三家客店而得名。這里是路出西山后最初的平原地帶,因此它成了一個煤運集散地。所以明清時期三家店是京西古道上最為熱鬧繁盛的村落之一,街市上五行八作,大小買賣、商鋪二百多家,其中僅煤廠就有二、三十家。
這里曾經是一所會館。當年出外經商的山西商人遠赴京城時每每路經這個繁鬧之地,于是明朝年間他們便集資修建了這所山西會館。
自西北蜿蜒而來的永定河水在三家店的村西口流淌千年,當年這里是京西古道上最大的一個古渡口。早在明朝的萬歷年間,因為運煤的需要,河上架起了木板橋,直到1921年,北洋政府撥款30萬大洋,橫跨永定河修筑了這座由法國人設計的北京地區(qū)最早的洋灰橋??邕^永定河便到了西山腳下的琉璃之鄉(xiāng)。琉璃渠村明清時稱琉璃局。明朝初年,擴建京城、筑造宮殿所用的大量琉璃磚瓦,有一半產自琉璃局。清朝乾隆年間,北京城內的琉璃廠撤消合并到了琉璃局,這讓琉璃磚窯的爐火一直旺盛到了現如今。
古道穿琉璃渠而出之后一路西去,它翻山越嶺地串起一個又一個古老的村落,直到京西古道上的重要關口王平口。這段從模式口到王平口32華里的古道被稱做西山大路的北道。站在王平口關城之上,遠眺峰巒深處,隱沒于荊棘叢林中的千古驛道密如織網般地盡現眼前。早年間,每到秋季,京城內外的有錢人家就開始忙著買牛套車,前往西山窯頭采買煤炭。
一般地,從“煤門”阜成門出城,徑直西去,便踏上了進入西山的大路。一路從模式口往西北方向經三家店、琉璃渠到王平口的古道,是王平古道的北道。
玉河古道
地理位置
玉河古道位于北京市東城區(qū)東不壓橋胡同6號院附近。
景點特色
(王平古道中道:龍泉鎮(zhèn)圈門過街樓~峰口庵關城)
完好地保留著令人叫絕的“蹄窩奇觀”的京西玉河古道有望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,這是北京市惟一以“道路”為申報單位的文保項目。
玉河古道又稱西山大道中道,有文字記載的修建始于五代年間,因城子、大峪歷史上長期屬于玉河縣,故稱玉河古道。后遼代、金朝、元代、明代、清代均有修建,是門頭溝區(qū)運煤業(yè)的重要道路。蘊含有豐富的煤炭文化資源,極具研究價值。
據明代成書的《宛署雜記》記載,玉河古道東起大峪村,西至王平口。大峪至圈門的一段古道已經消失,從圈門至大寒嶺關城一段古道保存較好。其中在峰口庵關城往西南行百余米,就可看到令人震撼的“蹄窩奇觀”,在只有13米長,1.5米寬的巖石上,有大小、深淺不等的蹄窩達百余個。不知歷經多少年、走過多少運煤的騾馱、往北京運送過多少煤炭,才能創(chuàng)造出如此奇觀,并與當年的“阜成梅花”遙相呼應。其余如圈門戲樓、過街樓、窯神廟等也是極具文化價值。
王平古道,位于北京西部郊區(qū),是京西古道中現存的景點以及遺跡最集中的一條。北京西部的山區(qū),人文歷史悠久,地理位置特殊,物產資源豐富。王平古道由西山大道、玉河古道、永定河岸古道河一些分支古道構成。
京西之山,統(tǒng)稱西山。群山之中,遍藏烏金。元明以來,京城百萬人家,皆以石炭為薪。加之這里出產石材,琉璃的燒制更是聞名京城,于是,拉煤運貨的駝馬成群結隊,日復一日、年復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來來回回,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區(qū),再遠至內蒙、山西的商旅道路。
龐潭古道
地理位置
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(qū)石佛村。
景點特色
(王平古道南道,石景山區(qū)龐村渡口過永定河到潭柘寺)民間自古以來就有“先有潭柘寺,后有幽州城”的說法。潭柘寺是著名的皇家寺廟,歷史悠久,規(guī)模宏大,有數條大道通達北京城。其中的一條因是從石景山區(qū)龐村渡口過永定河到潭柘寺,故稱“龐潭古道”,又稱西山大路南道,是西山大路主干道之一。這里也是京西古道除了王平古道之外最為重要的一條古道。保留較好的是苛蘿坨村至戒臺寺段,大約徒步半小時左右,接上去戒臺寺的108公路。
千年古剎演繹出2條古道與3個傳奇古村
龐潭古道到村過娼妓橋,南行上山的古道保存較好,然后在石佛村西北方向的石牌坊,與蘆潭古道匯合,分為前往戒臺寺和潭柘寺的兩條線路。蘆潭古道東起盧溝橋,西至潭柘寺,為京西古道南路的一路古香道,在石佛村至石牌坊之間的一段保存完好。石佛村、秋坡村、岢羅坨村是三個因戒臺寺而得名的村落,與戒臺寺的進香活動關系密切。
岢羅坨、石佛、秋坡由進香古道演繹出的傳奇。
臨近戒臺寺的古道,開始頻現保存相對完好的路段,香道的功能也越來越突出。戒臺寺近在眼前,但又與潭柘出現分野。于是不同線路間既有匯合,又有分叉。其中和石佛村的石牌坊是兩個主要節(jié)點:龐潭古道在過娼妓橋分為兩路,一路南行從三條魚(坡)上山前往戒臺寺,一路西行到西峰寺,上南山穿過秋坡村,再至戒臺寺。而石牌坊則是一個四叉路口,既有穿石佛村過來的蘆潭古道與龐潭古道匯合,同時又分為前往戒臺寺與潭柘寺的兩條線路。、秋坡和石佛這三個因戒臺寺而建的村子,演繹著進香古道上三種不同的傳奇。
岢羅坨的娼妓橋百年古道由它開始
“岢羅坨”這個村名給人的第一印象,是帶有鮮明的佛教色彩。盡管關于村名的來歷流傳著好幾個版本,但都與戒臺寺進香有關。村里新近建了水景工程,是將臨河溝居住的人家打造成小橋與流水同在的景致。其實這些小橋想要復制的,是古道上那座殘存的娼妓橋。該橋建于明代,因民國時的一場山洪,原本三孔的拱橋僅存一孔。橋面上連接大青石的銅鉚釘已朽壞,留下很多“工”字形疤痕。橋身不過十余米,在周圍一片現代性建筑的包圍中,愈發(fā)顯出它的風塵感。
橋的捐資修建者是全國各地的妓女,因身份特殊,進香時受到一些限制,比如不能由寺的正門進入。和常人相比,她們被看成罪孽深重的人,特別需要救贖。由龐潭古道過來的香客,到了需要踏過一條河溝,若遇山洪暴發(fā),行走極為不便。橋在佛教中就有“渡化”之意。由娼妓在這里集資建橋,既是對香客的“善舉”,對自己又有贖罪之意,以橋為替身,在千人踩、萬人踏中洗贖罪過。聽村中老人講,在捐資的妓女當中,還包括后來怒沉百寶箱的杜十娘。
蘆潭古道
地理位置
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(qū)石佛村。
景點特色
(京西古道之古香道,永定鎮(zhèn)石佛村~戒臺寺)
在北京西山,群峰之中,寺廟眾多。潭柘寺、戒臺寺,九龍山和百花山的娘娘廟,以及頗負盛名的妙峰山,自古是京西一帶祭祀社神的圣地,也因此形成和遺存了記載著宗教與民俗活動信息的進香古道。
古剎戒臺寺,始建于隋代,素有“神州第一壇”之稱。明清時期開始,每到四月花開時節(jié),天下游僧、四方香客便來此朝佛進香。而京城的百姓也在這萬物復蘇的春天前來耍戒壇、趕廟會,游春踏青。一時間,“古道青山楊柳暗,馬蹄單繞寺門煙”。
一般地,到潭柘寺和戒臺寺進香的道路有兩條。一條是從盧溝橋起,經長辛店西行上山,穿石佛村而至石牌坊先到戒臺寺。然后翻越西峰嶺,走過幾個村莊。香客行程幾十里,便終于到了這座“京都第一剎”。
在這條已被108國道覆蓋的山路中,尚還較好地保存著從石佛村到戒臺寺之間長約兩公里的古道。這段古道平緩,易于行走。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到戒臺寺進香時,就是走的這條古道,當地人稱之為御道。
這條古道上的一個駐足之處是路邊山崖上的摩崖造像??梢韵胍姡斈贲s往戒臺寺燒香的善男信女們走到這里,已是未到寺廟先拜佛。這里曾有一處永慶庵,而“石佛村”一名便是因了這十八尊雕刻于明代的石佛得來的。
蘆潭古道的一個重要用途——進香古道。當年乾隆皇帝到戒臺寺、潭柘寺進香就是走的這條古道,當地人稱御道,如今古道保存基本完好,途中有一精美石制牌坊,雕刻精細,成為昔日御道鼎盛的見證。 早年間居住在潭柘寺、戒臺寺、兩寺周邊的村民稱周圍十三個自然村落為里十三,即趙家臺、陽坡園、王坡、草甸水、賈溝村、平原村、南辛房、北村、南村、東村、魯家灘、秋坡、石佛村。據當地人講以前這里有“里十三的姑娘不遠嫁”之說,可見當年這里生活一定富足殷實。
天華洞香道
地理位置
位于北京沙峪。
景點特色
天華洞分7層5殿。依次為觀音殿、西方極樂殿、彌勒殿、財神殿、玉皇殿,分別塑有觀音、彌勒、文昌、財神、藥王、圣母、關羽、岳飛等佛、道崇拜的神像。是集人文與自然景觀于一體的旅游區(qū),總面積12平方公里。天華洞是天然形成的石灰?guī)r溶洞,洞底有地河,此洞總面積為2400多平方米,另有水城3000平方米?,F已開發(fā)出的洞壁上,發(fā)現了明萬歷年間和清康熙四十一年留下的墨跡。山水相伴,流水潺潺,從春到秋,山花遍野,鮮果不斷。天華洞探古攬勝、巨龍關、百孝園及療養(yǎng)度假。 以探古尋幽、觀光攬勝為主的天華洞游覽區(qū),區(qū)內怪石林立,花草樹木、鳥獸蟲魚的天然造型,形態(tài)各異、栩栩如生。沿著綠樹成蔭山間小徑,跨進天華門,一棵千年古樹,將您引入天華洞。天華洞是天然形成石灰?guī)r溶洞,洞底有地河,原始洞內有神龕佛像和鎮(zhèn)洞大磬,在“文化大革命”前被破壞,從此通向主洞通道不知去向。因此前來探古朝拜的人絡繹不絕,長年香煙繚繞,香火不斷,所以在洞內又修復了神佛塑像,出天華洞登萬里長城憑吊歷史滄桑,覽名勝古跡,添思古之情懷。
倉米古道
地理位置
位于北京市延慶區(qū)千家店鎮(zhèn)百里山水畫廊景區(qū)倉米古道。
景點特色
倉米古道位于延慶區(qū)東部山區(qū)的白河峽谷,古代是珍珠泉鄉(xiāng)倉米道村向山區(qū)運送倉米的要沖,并由此得名。如今,這條山水相映、風景秀麗的峽谷有了新名字——百里山水畫廊。
倉米古道旅游區(qū)位于延慶東部山區(qū),距市區(qū)90公里,山環(huán)水繞,移步換景,景點相得益彰,年均溫度比北京低5度左右,是回歸大自然、休閑避暑的絕好去處。倉米古道旅游區(qū)面積850平方公里,旅游路線全程百余公里。共分燕山天池景區(qū)、木化石群景區(qū)、滴水湖景區(qū)、“蔥蘢四百旋”、齊仙嶺景區(qū)、珍珠泉景區(qū)六處。 [5]
將軍關古棧道
地理位置
位于北京市平谷區(qū)將軍關鑫躍農家院(將軍關東路)。
景點特色
將軍石關又稱將軍關,在北京市平谷區(qū)域東北部,金海湖鎮(zhèn)境內,將軍關村西北隅。始建于明永樂二年(1404),明隆慶三年(1569)又經邊總戚繼光重修。一稱因建關前此谷口曾由都司將軍把守,因此得名。又稱因附近有塊巨石,通稱將軍石,以石得名。該關隘口東西兩面依山,中衛(wèi)平川谷地,將軍關石河常年不斷,從北向南而流。山上植有松、柏和野生的椿、榆及灌木草叢。此關地處兩山相峙的谷口,山巒重疊,長城蜿蜒山巔之上,谷口地勢開闊無遮無障。形勢險要,為要沖之地。關北8.5公里之興隆縣陡子峪,關南10公里直上營(又稱將軍營),東南10公里至彰作里關,西北15公里至黑水灣寨,關左右各建墩堡1座駐軍戍守。東側上崗上設關城一處,并列城樓3座,中高約4丈(約13米),左右次之,周長30丈(約100米)為磚石結構,樓分3層,上層有垛口,中空四壁有箭窗,底層駐兵戍守,有券門3個,高寬約1丈(約3米),可通騎往來。城下為屯兵營寨,明代設都司駐守,清代改由把總衛(wèi)守。券門南側有巨石一塊,高6米,兀然矗立,為守關將軍點兵處和指揮臺,通稱將軍石。明初有位都司將軍,曾登石布陣,打退過2000來犯之敵的3次進攻,大獲全勝。明成化元年(1465)參將王杞曾在此石上刻 “將軍石”3字,以示紀念。
將軍關有一段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時留下的軍用棧道,作為侵華的罪證,已經廢舊。
永定河古道
地理位置
位于北京近郊門頭溝妙峰山鎮(zhèn)水峪嘴村(近馬致遠故居)。
景點特色
永定河古道地處安次區(qū)和永清縣的交界處,因永定河到這里拐個急彎往南奔流而去,所以古時曰橫亭鎮(zhèn),如今2019年叫橫亭村。宋遼戰(zhàn)爭時期,永清作為宋遼雙方的交戰(zhàn)的緩沖地帶,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古跡和歷史傳說,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宋遼戰(zhàn)爭文化。境內挖掘出分布面積為300平方公里的宋遼古戰(zhàn)道,結構復雜,規(guī)模宏大,被專家譽為“地下長城”、“古今奇觀”。 西城區(qū)歷史悠久,自古以來就與北京城的發(fā)展緊密相連。這里曾是永定河古道,積水成湖,風光秀麗。自秦漢至隋唐五代皆為薊縣地。遼、金、元、明、清皆為宛平地。元至元四年(1267年)在金中都城的東北部營造中都城,元至元九年(1272年)改中都為大都,定名大都城。元世祖采用郭守敬的建議,引白浮泉水入城,匯流積水潭,開鑿通惠河直達通州,京杭大運河南至杭州,北至海子(積水潭),既解決大都城水源,又使大批漕糧貨物運抵京都。當時什剎海沿岸繁榮異常,處處酒樓歌臺,積水潭中舳艫(zhulu)蔽水,地安門一帶成為京都商業(yè)、市場中心。元大都城的建立,奠定了如今2019年北京城發(fā)展的基礎,西城區(qū)境內才成為京畿中心、繁華勝地。
交通路線:有意去徒步的朋友可坐火車前往,沿官廳-幽州-沿河城的路線進行游玩。
妙峰古道
地理位置
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(qū)妙峰山鎮(zhèn)妙峰山風景名勝區(qū)內。
景點特色
妙峰山的娘娘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前,在京津一代相當有名,每年廟會期間都有好幾萬人來此進香,在日本發(fā)動侵華戰(zhàn)爭后,這里的廟會才逐漸冷清下來,“妙峰古香道”曾是舊時人們去妙峰山進香的主要道路。
妙峰古道原為山間土路,崎嶇難行,清同治年間,慈禧要去妙峰山進香,太監(jiān)安德海為討好慈禧太后,出資重修此道,道寬七尺,用當地天然石板砌成層蹬,動用大批工匠,遇山開路,遇水架橋,據說每鋪石一塊就得用白銀一兩,可見工匠之勞苦,工程之艱巨。
響墻茶棚原名福觀茶棚,為妙峰古香道上的第一個茶棚。清光緒二十三年,茶棚因年久失修,內務府儲秀宮首領高福喜及各香會組織,捐白銀三千余兩,重修響墻茶棚。設北大殿三間,其余配房十余間。大殿門額有匾,題“頭道行宮”,原為陸潤庠(字風石,蘇州人,傅儀的漢文老師)所書,左右木柱上懸掛對聯,上聯書“響應叩禱佛前無不應”,下聯書“墻空跳出界外是真空”。響墻茶棚年代久遠,從乾隆五十二年(1788年)延續(xù)有道光、咸豐、同治、光緒等年間至中華民國。
妙峰古道穿越陽臺山自然風景區(qū),從海淀區(qū)的北安河村到妙峰山的娘娘廟,全程共40里,中間設5個茶棚,依次是響墻茶棚----朝陽院茶棚----瓜打石茶棚----廟兒洼茶棚(進入門頭溝區(qū))----澗溝村茶棚,古道兩側古樹名木眾多,峰巒疊翠。開春時,古香道旁到處是桃花杏花。
“善來金階”是人在妙峰古香道旁的一處題刻。香期時,本香道人流日以萬計,但一踏入香道,便“一洗尊卑之分,貴賤之殊”,“相見以誠,童叟無欺”,饑渴有粥相待,憩息有茶棚解勞,朝山者莫不感到,若無善舉,實為負罪,因此朝山進香者皆為善來。
在三十年前,這條古香道還是妙峰山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。
在九十年代初,古香道上有一棵松樹被風吹倒橫臥在路上,如今還活著(如圖《古香道》所示)。
由于離市區(qū)近,交通方便,從頤和園乘346路汽車就可到北安河,市內有許多登山愛好者都愛登這條路上的海淀一段(往返32里),汽車可以一直開到朝陽院茶棚上的金山寺,從金山寺到廟兒洼茶棚(16里),是非常適合登山鍛煉的一條路線。經常有許多愛好遠足的游客來這里進行登山鍛煉。大部分人是從北安河到澗溝村(往返64里),或走到海淀與門頭溝交界的廟兒洼,再返回北安河。
妙峰古道自東向西穿越陽臺山自然風景區(qū),直達妙峰山,群峰如筍,白云飄浮于山峰間;舉目四望,崇山峻嶺,長谷巨壑,曠遠幽深,煙嵐如幻,令人心曠神怡,流連忘返。
陽臺山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自然風景區(qū),有眾多古剎,園林、名泉、奇峰,遼咸雍年間,就稱為“薊壤名峰”,金代章宗時期,享有盛名的“西山八大水院”中的金水院(金山寺)、香水院(法云寺)、清水院(大覺寺)就座落在陽臺山的青松翠柏之中,享譽京城的“妙峰古道”千百年來迎來送走了萬千游客,古道三奇石令人嘆為觀止。金山泉、銀杏樹林成為金山寺的絕妙佳景,龍?zhí)秿{谷飛瀑直瀉石潭,著名的妙高峰醇親王墓(七王墳)是風景區(qū)秀美的皇家園林。
風景區(qū)內植被層次豐富,植物種類多達一千余種,其中古樹名木占海淀區(qū)的51.9%,山峻峰奇,林深樹密,層嶂巍峨,流水淙淙,仲春時節(jié),滿山遍野的桃花、杏花、槐花依次開放,如煙似海,花香飄溢;金秋時節(jié),秋風送爽,滿山紅葉。
張坊古棧道
地理位置
位于北京市房山區(qū)X017(淶寶路)。
景點特色
張坊是北京西南邊陲古鎮(zhèn),距北京80公里,北依太行山,南臨拒馬河,風景秀麗,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,是欣賞自然風光,觀賞文物古跡的旅游勝地。
1991年,村內發(fā)現了北宋真宗年代修建的古戰(zhàn)道。戰(zhàn)道從地面進深4米,青磚結構,順砌,上下錯逢,頂部為立磚順砌。這種砌法與宋、遼時代營造法式一致。古戰(zhàn)道寬2米,并排可立3人,高度2米3米左右,廈門青磚墁地,邊側設有流水槽,盛水缸,墻壁有臺燈,頂部有通氣孔,地道內有一深水井,地道兩側均有約2米的藏兵室,有的藏兵室內上有土炕。古戰(zhàn)道在古鎮(zhèn)地下四通八達,迂回曲折,通四門城樓,通片上村任家墳,初步探測約為1500米,已經發(fā)現和修復400多米。宋、遼對峙時期,由于古戰(zhàn)道退能守,進能攻的優(yōu)良軍事性能,曾近使幽州一帶遼軍專心固守不敢南下犯宋。
到了明代,古戰(zhàn)道的軍事性能進一步得到發(fā)揮。明初洪武年間,元朝貴族潰逃蒙古漠北,但時刻伺機反撲,不時南下犯境,古戰(zhàn)道也為明軍抗擊蒙古達子的軍事堡壘。據文物專家認定,張坊古戰(zhàn)道是在北京地區(qū)發(fā)現的一處軍事性古戰(zhàn)道,文物價值和軍事價值非常高。
據房縣志記載:"縣西南七十里,張坊街北樓三層門南向,高可數丈下層空,其中甚暗,下有隧道向西北約二里通任家墳,俗傳任為閣老。由下層樓上中層半轉折處有井一,相傳其中設有刀山劍樹,顛而入,無生理。中塑碧元君像。上層可遠眺,上中兩層亦通地道。"傳說鎮(zhèn)樓明代皇親任閣老重修過。
鎮(zhèn)樓毀于日本侵華戰(zhàn)火,所看到的鎮(zhèn)樓,是依原樣復建的。張坊不僅有古城、古鎮(zhèn)樓,還有大遼天慶古塔,與拒馬河鐵鎖崖、孫臏山遙相輝映,與云居寺,中山寺,黃姑坨,下寺唐塔,照塔等,相沿成線,迎天下游人光臨,共享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……
張坊古戰(zhàn)道位于北京市房山區(qū)張坊鎮(zhèn)張坊村,宋遼古戰(zhàn)道北依太行山,南鄰拒馬河。這里風光秀麗,景色怡人,民風古樸,更兼有眾多名勝古跡,歷來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地方。古戰(zhàn)道經初步探測,長約1500米,現已修復400多 米,據文物專家認定,是北京地區(qū)發(fā)現的一處軍事性古戰(zhàn)道,內有藏兵室、兵器室、指揮室和生活設施,對研究古代軍事、政治、建筑有較高價值。張坊是北京西南邊陲古鎮(zhèn),距北京80公里,北依太行山,南臨拒馬河,風景秀麗,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,是欣賞自然風光、觀賞文物古跡的旅游勝地。
推薦:北京團建方案 團建項目 年會策劃公司 北京團建公司 雁棲湖團建 金海湖團建 古北水鎮(zhèn)團建 水長城團建 海坨山谷團建 公司運動會 企業(yè)家庭日 趣味運動會 30人團建 50人團建 100人團建 200人團建 500人團建 開年團建 開工團建 年中團建